1)第114章 第 114 章_驸马要上天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裴三郎是真没功夫去理会那些人。

  他白天忙着帮协助瑞临长公主统筹调度安排赈灾的大小的事情,晚上忙着培训,没有时间去编写教材。他那作坊的教材都是汉字版,文字不通,中间还隔着奴隶和贵族阶层,没法拿出来用。

  他给那些识得贵族文字的人做培训,只能脱离教材进行。在培训之初,按照办企业的需要,先上一个总体的意识课,让他们知道开作坊的好处,能够提高哪些生产力和有哪些前景。

  这个是很有必要的,就是企业培训中最常讲到的要做什么?为什么这么做?

  通常企业培训都是以这个为开场,进而再讲到企业文化、核心价值、具体实施之类的东西。

  对于很多基层员工来说,他们并不会在乎和在意这些,但是作为一个员工,如果肯花功夫去了解这些,其实是有好处的。

  员工和管理人员最本质的差别,就是一个是螺丝钉,捶一下,动一下,不捶,不动;一个则是有预见性,知道要做什么,事先做好安排沟通,协调多人或者多部门,让工作和事情能够很顺利地进行和完成下去。这里面有着主动和被动上的差别。

  参加培训的人,能够产生开作坊有很多好处的意识后,即使朝廷不开作坊,他们回去以后自己也会开。因为有利可图,比面朝黄土背朝天的那点收成强多了。

  即使是种地,引用现代化管理方式,不断地更新技术,也是大有可为的。例如,上辈子的机械化,几个人种的地够几百人乃至几千人吃饱。

  虽然这个世界很落后,但人们是想要过好日子的,是想要进步的。他上辈子的世界,封建的清末,战乱的民国,那种外敌入侵民族内乱的恶劣环境下,随着西洋文化的涌入,从朝廷到民间,照样崛起了很多民族企业。

  意识觉醒了,就会自发地去做很多有用的事情。

  他虽然有跨越历史两三千年的一些知识,以及老祖宗们总结传承下来的智慧结晶,但他只有一个人,而社会的发展是以产业链形势紧紧地结合在一起的。

  最简单的例子,一个企业造一件产品,它的背后是好几十个甚至好几百个供应商。

  一台汽车,涉及了橡胶、皮革、铁钢、无线电、晶片、芯片等等诸多产业,看起来最便宜的几万块钱就能买到的车,它的背后是以几百年的科技发展为支撑,是一代代人无数人的心血投入进去,才造出来的。

  他学的是市场经济,不是学搞研发的,即使搞研发,行业那么多,哪怕他变成爱因斯坦,如果不把开作坊搞企业的观念传播出去,他在这个世界也会连浪花都扑腾不出一朵,就被淹没了。

  作坊多了,他开大型连锁超市、商场都比现在开作坊挣钱。

  他现在想开小卖部,产品都单一得想哭。

  没有白板,他就

  请收藏:https://m.984200.com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