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)第296章 改国为郡_汉末三国之强汉皇权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糜竺之后。

  刘寒手下商事,孙乾要跟后勤对接,糜竺负责北方异族,甄俨虽是三把手,但负责对大汉境内商事,话语权很大。那些愿意成为刘寒手下的士族为了活命,想开商队、商店,都得甄俨点头,发放从商资格证书才行。

  常山国。

  淮阳顷王刘昞,明帝子。建初四年,徙为淮阳王,以汝南之新安、西华益淮阳国。

  昞小子刘侧复为常山王,奉昞后。侧无子,立兄刘防子刘侯章为常山王。和帝怜章早孤,数加赏赐。延平元年就国。章子顷王刘仪嗣,永建二年,封仪兄二人为亭侯。仪子节王刘豹嗣。元嘉元年,封豹兄四人为亭侯。

  豹立八年薨,子刘暠嗣。三十二年,遭黄巾贼,弃国走。

  刘寒收复常山国后,改为常山郡,太守郑益。

  常山国幸存的小豪强也只有真定赵氏,赵云老家,因为闹黄巾,真定赵氏损失惨重,因赵云在河间王手下担任要职,默默发展。

  赵国。

  现任赵王为刘赦,其祖上赵孝王刘良字次伯,光武之叔父也。袁绍入冀州,赵王原以为自己结局和中山靖王之后一样,没想到自己交出东西后却受到礼遇,同为汉室宗亲,除了极少数惹了自己的,只要愿意配合自己,刘寒就不计前嫌,让他做个富家翁。

  但是,得除国,赵国改为赵郡,郡太守正是渤海投诚的刁恭。

  赵郡最大的士族当属赵郡李氏,武安君李牧,广武君李左车之后。两晋时崛起,盛于北魏、东魏时,唐初五姓七望之一。

  魏晋旧族的家学渊源,清河崔氏崔林为魏司空、子崔随为晋仆射;范阳卢氏卢毓为魏司空、子卢钦为晋仆射;荥阳郑氏郑浑为魏将作大匠、侄郑袤为晋司空;太原王氏王昶为魏司空、子王浑为晋司徒。陇西李氏虽然于魏晋无名,但却是十六国时的西凉王室、陇西大族,再由李冲这种贵重勋臣,所以并入五姓。

  相比而言,赵郡李氏在魏晋十六国时并显赫官宦,却能有“时赵郡诸李,人物尤多,各盛家风,故世之言高华者,以五姓为首”之地位,除宗族豪右、当代冠冕、文化高华外,亦应有对应之世资渊源。若把四姓之渊源再往上追溯至后汉,范阳卢植是汉末大儒、清河崔氏累世二千石、荥阳郑氏自郑兴起为儒宗世官、太原王氏为冠盖大族又有司徒王允,可见回溯追至后汉亦可。

  而桓、灵间,高尚不仕,号有道大夫。恢生定,字文义,仕魏,位渔阳太守。有子四人,并仕晋。平字伯保,为乐平太守;机字仲括,位国子博士;隐字叔括,保字季括,位并尚书郎。兄弟皆以儒素著名,时谓之四括。

  赵郡李氏不给刘宏面子,现在想要刘寒给个机会,可刘寒就喜欢他们之前那桀骜不驯的样子。

  光和郡已经有了荥阳郑氏,不缺一个赵郡李氏,所以,在处理完赵郡李氏族中渣滓之后,刘寒很不客气地将他们全族送到光和城与荥阳郑氏为伴。

  北地改造百年,百年内全族不得为官,能活下来多少全看他们本事。

  邯郸刘氏,汉景帝子赵敬肃王彭祖,十一代孙刘劭(168年—240年),字孔才,邯郸人也。三国时期曹魏大臣、思想家、政治家。

  刘寒刚收复邯郸,刘劭便屁颠屁颠过来投效了,因同为汉室宗亲,又年纪差不多,刘劭小时候就认了刘寒大哥,黄巾、董卓、韩馥、袁绍,刘劭一个都没帮过,若不是审配侄子开城门,那天刘劭也会做。

  同为汉室宗亲,打断骨头连着筋,不帮大哥帮谁?

  刘寒也很大方,将他带在身边。

  剩下的士族豪强,比如易阳刘氏、广平赵氏、广平阎氏、广平眼氏甚至世二千石的广平夏氏,全部遭到清洗。

  投降不积极,清算没问题,敢抵抗,杀的时候更没愧疚。

  请收藏:https://m.984200.com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